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坐落于南湖之濱,毗鄰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一核兩翼”中的“創業孵化區”,是湖北省政府直屬的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據游艾青介紹,經過70多年發展,省農科院形成了以優質稻、優質瘦肉豬、高山蔬菜、綠色果茶、生物農藥、植物保護、土壤環境修復、農產品加工和農業質量標準等為代表的技術成果。
將在武漢農博會上展示“梨樹雙臂順行式”新技術
前不久,《2020中國農業農村重大新技術》發布,全國共有9項技術入選,其中由湖北省農科院果茶所研發的梨樹“雙臂順行式”新型棚架樹形及其整形修剪技術,成為全國果樹產業領域唯一入選的重大新技術。這項技術將梨樹樹形由自然生長改為棚架定型、由垂直方向改為順著棚架橫向生長,簡化了樹體,保持了樹形的一致性,有效地解決了傳統方法栽培的梨樹樹體高、管理難度大、投入勞動力多等問題,而且簡單易學,畝產量達3500公斤以上,優質果率超90%,已在20個?。ㄊ?、自治區)示范推廣。據悉,這項技術也將在第十七屆中國武漢農業博覽會上進行展示。
近年來,在湖北省蝦稻共作面積快速增長的同時,蝦強稻弱、缺少專用蝦稻品種的問題卻愈發突出。針對這一短板,省農科院歷時5年繁育出湖北省首個專門適用于蝦稻共作模式的優質水稻品種——“蝦稻1號”。一經發布,深受蝦農歡迎,僅在今年推廣種植面積就達50萬畝以上,預計明年將超過100萬畝。
武漢農博會為企業與市場搭建起合作發展新平臺
“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基礎,而農業現代化就要靠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和農業產業化?!庇伟嗾f。在科技成果轉化上,省農科院著重搭建了兩個平臺:一是成果轉化平臺,專門成立了科技成果轉化處,負責全院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二是建設了全國首個投入實質性運行的省級農業科技創新中心,與28個縣(市)共建專家大院。與此同時,省農科院還聯合相關單位,組織成立了包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參與的湖北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和區域性湘鄂贛農業科技創新聯盟。
對于“湖北如何從農業大省邁向農業強省、從生態大省邁向生態強省”這一問題,游艾青有著自己的見解:再好的成果如果沒有主體,就推動不了,只有抓好農業產業化,通過農業龍頭企業的帶動和示范引領,擴大農戶生產經營規模,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才能實現農業產業化。
“本屆武漢農博會好比一場‘項目對接會’,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一個好抓手,既為全省的農業品牌、龍頭企業、農業產業化亮點集中展示提供了優質的平臺,也為企業與市場搭建起合作發展的新平臺,必將助推農業產業化更高發展?!庇伟嗾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