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旱地里長出好水稻 高農集團以科技賦能鄉村振興
以下為原文報道:
中新網湖北新聞4月15日電?(李偉 欒雨昕 王昭華)“到播種時節了,我們這里急需一批‘晶兩優534’再生稻水稻良種。”3月下旬,在武漢高農集團支持江夏區舒安街農業產業發展協調會上,舒安街道向高農集團提出訴求。高農集團當即按照政府采購的相關程序,采購10000斤“晶兩優534”再生稻水稻良種,用于舒安街2000畝水稻田種植,并協調種子企業技術人員為舒安街后期水稻種植提供專業技術指導。
隨著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三農”工作的重心也從脫貧攻堅轉移到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來。站在新起點上,國有企業該如何助推鄉村振興?武漢高科集團旗下高農集團靶向施策、精準發力,用科技為鄉村振興波瀾壯闊的畫卷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田間講農技 服務送到家
“栽種的時候要注意是雙行單株,株距要保持在30公分左右,要確保茶苗的根保持濕潤,培土的時候一定要用力,這樣才能保障成活率。”早春時節,高農集團組織的“科技特派員”現場為黃岡市英山縣茶園基地的種植戶們作示范,指導茶農翻整土地、除草、拉線、打窩、放苗、培土。
“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這是高農集團上下時刻謹記的一句話。為此,高農集團建立科研院所、企業和示范基地(示范區)的梯度推廣體系,整合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高農生物園、中華科技產業園的產、學、研資源優勢,根據各示范基地需求,靶向施策、靈活機動協調組織科技人員面對面釋疑,手把手傳技,將廣大農戶培養成為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土專家”“田秀才”。
眼下,英山縣的茶園基地里,綠油油的茶苗長勢喜人。
在咸寧花卉苗木示范基地、云夢蔬菜種植示范基地等,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與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聯合組織“科技特派員”現場講解和示范,手把手向農戶傳授播種、施肥、除草、防鳥、防蟲等實用技術。在黃岡麻城,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借力發揮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技術優勢,深入開展麻城黑山羊育種、養殖和疾病防治等技術培訓,幫助當地建立起黑山羊育繁養體系。
新洲基地蛋雞年存欄量達1600萬只;云夢基地常年推廣蔬菜種植面積13萬余畝,復種面積約29萬畝,總產值約16.5億元;英山基地推廣茶葉種植面積達26.4萬畝,每年茶葉種植收入約20億元;洪湖基地帶動全市河蟹養殖規模達30萬畝,平均每畝增收1200元以上……全省各地示范基地發展勢頭強勁,使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也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據高農集團負責人介紹,借助示范基地建設管理與“科技特派員”隊伍兩個抓手,僅2020年15個示范基地便推廣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和新設施共160余項,累計培訓8萬多人次,發放農業技術資料10萬余份,帶動40多萬農戶增產增收。
“旱改水”畝產逾千斤 新耕地飄來稻谷香
去年10月,東湖高新區濱湖街張家灣村,300多畝稻田猶如一塊金黃的地毯,平鋪在大地上,稻穗沉甸甸的,飄來陣陣稻谷香。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保護18億畝耕地決策部署,東湖高新區積極開展土地整理,按照耕地占補平衡數量、質量雙到位,耕地數量總體穩定、耕地質量不下降的目標要求,開墾新耕地,通過將旱地改造為水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形成穩定的生產能力,在有效提高土地產出效益的同時,彌補城市規劃建設發展過程耕地占補平衡水田指標不足問題。
在東湖高新區統一部署下,高農集團承擔了濱湖街張家灣村桃樹灣、青鳳咀部分耕地“旱改水”提質改造任務。“這是中國光谷‘拼’出的最大一片稻田,將零散分布在全區各處的耕地指標集中利用起來,‘集腋成裘’,既為城市發展建設騰出空間,又使耕地規模成片,數量和質量雙到位。”高農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由于人口老齡化及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等原因,這片水稻田曾是一塊塊幾近荒蕪的旱地。高農集團通過規整田塊、修護水利設施、改良土壤、完善田間道路、生產道路及下田坡道及修建其他配套工程,有效提升了該片耕地的土壤肥力、灌溉保證率與田間通達度,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得到顯著提高。據統計,從2018年底至今,改造提升完成旱改水面積332畝,新增水田面積272畝;2020年種植的常規稻(黃華占)畝產達到平均1400斤,是該品種中上產量水平,預計未來農作物產量將直接產生128.66萬元/年的經濟效益。
未來,這片稻田面積將進一步擴大,預計達到1000多畝,并發展文化旅游、農事體驗等項目,為都市人提供“田園生活”,也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添一把力,切實提升當地百姓幸福指數,通過“旱改水”工作給鄉村振興帶來更大實效。
除了上述“旱改水”項目,高農集團還肩負了龍泉還建社區、玉屏大道、濱湖還建房等一批改善民生項目的建設,其中,龍泉還建社區(二期)既滿足了龍泉街及周邊原住民的還建需求,也解決了牛山湖破垸分洪后當地群眾的安置問題。以前,當地老百姓住的是土屋瓦房,沒有天然氣,如今搬進現代化還建社區,燃氣、通訊、光纖等全部入戶,商業綜合體、文化活動站、運動場配套齊全,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在家門口就可以休閑購物、健身娛樂和享受高品質的文化生活。
創建武漢國家農創中心 以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些任務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科技是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著力點。2020年6月,以生物種業、動物生物制品、生物飼料添加劑為主導產業的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簡稱武漢國家農創中心)獲批創建,高農集團負責其核心功能區、創業孵化區、產業融合區的建設運營。
禾大科技是武漢國家農創中心內一家以數字農業技術著稱的企業,其打造的“測土配方施肥示范村活動”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傳統種田施肥方式,通過“一地一測、一地一肥”模式,按照測土數據合理施肥,再根據農作物需肥規律,針對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科學配比,精準施肥,受到廣大農戶歡迎。
“小二測土車”是禾大科技數字農業技術的代表性產品,可以給土壤“做CT”,憑借車身上的伽馬能譜儀、高精度定位系統、計算機等,在田塊中走一圈,就能分析出土壤中的營養元素、質地、屬性。伴隨數字科技在鄉村地區的廣泛應用,數字化在改變農村百姓生活點點滴滴的同時,也在推動著鄉村發展和治理模式的轉型升級。鄉村治理越來越便捷,農業生產也將更輕松。小二測土車、數字配肥服務站.。.土壤適合種什么、需要哪些肥料,看看數據就知道。過去5年,由禾大科技的數字技術和產品已服務全國超2千萬畝耕地,涵蓋全國20余個省市地區。
化肥用得多,土地污染怎么辦?畜禽養殖,排放物如何處理?武漢合緣生物公司經過多年探索,找到了微生物技術的解決方案。據了解,該公司研制的酵素菌肥料通過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活動,將現有的元素收集起來,供植物吸收,既滿足了植物的需求,同時能最大限度保護土壤。
此外,合緣生物公司還研發出國內領先的堆肥發酵劑,解決了中小型養殖場的排放物處理問題,微生物腐熟劑可大大加快秸稈腐熟速度,促進秸稈還田。針對淡水養殖過程中大量施肥、打藥致使水質惡化、魚病頻現的問題。合緣生物公司開發生產不同類型的微生物菌劑產品,深受養殖戶歡迎。
在武漢國家農創中心,像禾大科技、合緣生物這樣深耕現代農業、助推鄉村振興的農業高水平創新企業還有很多。武漢國家農創中心通過搭建展示、推廣和轉化等多功能平臺,為眾多企業更加順暢開展技術研發、協同攻關、產業化推廣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也為鄉村帶來了清潔的空氣、優質的水源、干凈的土壤,筑牢了鄉村振興的生態本底和綠色根基。(編輯:丁喆)
經濟日報:武漢高農集團:以科技賦能鄉村振興
以下為原文報道:
“到播種時節了,我們這里急需一批‘晶兩優534’再生稻水稻良種。”近日,在武漢高農集團支持武漢市江夏區舒安街農業產業發展協調會上,舒安街道向高農集團提出訴求。高農集團當即按照政府采購的相關程序,采購10000斤“晶兩優534”再生稻水稻良種,用于舒安街2000畝水稻田種植,并協調種子企業技術人員為舒安街后期水稻種植提供專業技術指導。
“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武漢高農集團建立科研院所、企業和示范基地(示范區)的梯度推廣體系,整合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高農生物園、中華科技產業園的產學研資源優勢,根據各示范基地需求,靶向施策、靈活機動協調組織科技人員面對面釋疑,手把手傳技,將廣大農戶培養成為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土專家”“田秀才”。
在咸寧花卉苗木示范基地、云夢蔬菜種植示范基地等,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與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聯合組織科技特派員現場講解和示范,手把手向農戶傳授播種、施肥、除草、防鳥、防蟲等實用技術。在黃岡麻城,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借力發揮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技術優勢,深入開展麻城黑山羊育種、養殖和疾病防治等技術培訓,幫助當地建立起黑山羊育繁養體系。
武漢市新洲基地蛋雞年存欄量達1600萬只;云夢基地常年推廣蔬菜種植面積13萬余畝,復種面積約29萬畝,總產值約16.5億元;英山基地推廣茶葉種植面積達26.4萬畝,每年茶葉種植收入約20億元;洪湖基地帶動全市河蟹養殖規模達30萬畝,平均每畝增收1200元以上……全省各地示范基地發展勢頭強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據武漢高農集團負責人介紹,借助示范基地建設管理與“科技特派員”隊伍兩個抓手,僅2020年15個示范基地便推廣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和新設施共160余項,累計培訓8萬多人次,發放農業技術資料10萬余份,帶動40多萬農戶增產增收。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些任務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科技是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著力點。2020年6月,以生物種業、動物生物制品、生物飼料添加劑為主導產業的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簡稱武漢國家農創中心)獲批創建,武漢高農集團負責其核心功能區、創業孵化區、產業融合區的建設運營。
禾大科技是武漢國家農創中心內一家以數字農業技術著稱的企業,其打造的“測土配方施肥示范村活動”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傳統種田施肥方式,通過“一地一測、一地一肥”模式,按照測土數據合理施肥,再根據農作物需肥規律,針對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科學配比,精準施肥,受到廣大農戶歡迎。
“小二測土車”是禾大科技數字農業技術的代表性產品,可以給土壤“做CT”,憑借車身上的伽馬能譜儀、高精度定位系統、計算機等,在田塊中走一圈,就能分析出土壤中的營養元素、質地、屬性。伴隨數字科技在鄉村地區的廣泛應用,數字化在改變農村百姓生活點點滴滴的同時,也在推動著鄉村發展和治理模式的轉型升級。鄉村治理越來越便捷,農業生產也將更輕松。小二測土車、數字配肥服務站&……土壤適合種什么、需要哪些肥料,看看數據就知道。過去5年,由禾大科技的數字技術和產品已服務全國超2千萬畝耕地,涵蓋全國20余個省區市。
化肥用得多,土地污染怎么辦?畜禽養殖,排放物如何處理?武漢合緣生物公司經過多年探索,找到了微生物技術的解決方案。據了解,該公司研制的酵素菌肥料通過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活動,將現有的元素收集起來,供植物吸收,既滿足了植物的需求,同時能最大限度保護土壤。
此外,合緣生物公司還研發出國內領先的堆肥發酵劑,解決了中小型養殖場的排放物處理問題,微生物腐熟劑可大大加快秸稈腐熟速度,促進秸稈還田。針對淡水養殖過程中大量施肥、打藥致使水質惡化、魚病頻現的問題,合緣生物公司開發生產不同類型的微生物菌劑產品,深受養殖戶歡迎。
在武漢國家農創中心,像禾大科技、合緣生物這樣深耕現代農業、助推鄉村振興的農業高水平創新企業還有很多。武漢國家農創中心通過搭建展示、推廣和轉化等多功能平臺,為眾多企業開展技術研發、協同攻關、產業化推廣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也為鄉村帶來了清潔的空氣、優質的水源、干凈的土壤,筑牢了鄉村振興的生態本底和綠色根基。(經濟日報記者 柳 潔 通訊員 李 偉)
湖北日報:培養“田秀才”,帶動農戶增產增收
以下為原文報道:
湖北日報訊(記者文俊、通訊員李偉、欒雨昕、王昭華)黃岡英山縣的茶園基地里,綠油油的茶苗長勢喜人。4月14日,記者從武漢高農集團獲悉,該集團借助示范基地建設管理與“科技特派員”隊伍,15個示范基地一年推廣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和新設施共160余項,帶動40多萬農戶增產增收。
“栽種的時候要注意是雙行單株,株距要保持在30公分左右,要確保茶苗的根保持濕潤,培土的時候一定要用力,這樣才能保障成活率。”早春時節,高農集團組織的“科技特派員”現場為黃岡市英山縣茶園基地的種植戶們作示范,指導茶農翻整土地、除草、拉線、打窩、放苗、培土。
“到播種時節了,我們這里急需一批‘晶兩優534’再生稻水稻良種。”3月下旬,在武漢高農集團支持江夏區舒安街農業產業發展協調會上,舒安街道向高農集團提出訴求。高農集團當即按照政府采購的相關程序,采購10000斤“晶兩優534”再生稻水稻良種,用于舒安街2000畝水稻田種植,并協調種子企業技術人員為舒安街后期水稻種植提供專業技術指導。
在咸寧花卉苗木示范基地、云夢蔬菜種植示范基地等,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與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聯合組織“科技特派員”現場講解和示范,手把手向農戶傳授播種、施肥、除草、防鳥、防蟲等實用技術。在黃岡麻城,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借力發揮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技術優勢,深入開展麻城黑山羊育種、養殖和疾病防治等技術培訓,幫助當地建立起黑山羊育繁養體系。
新洲基地蛋雞年存欄量達1600萬只;云夢基地常年推廣蔬菜種植面積13萬余畝,復種面積約29萬畝,總產值約16.5億元;英山基地推廣茶葉種植面積達26.4萬畝,每年茶葉種植收入約20億元;洪湖基地帶動全市河蟹養殖規模達30萬畝,平均每畝增收1200元以上……各地示范基地發展勢頭強勁。
“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高農集團負責人介紹,該集團建立科研院所、企業和示范基地(示范區)的梯度推廣體系,整合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高農生物園、中華科技產業園的產、學、研資源優勢,根據各示范基地需求,手把手傳技,將廣大農戶培養成為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土專家”“田秀才”。僅2020年15個示范基地便推廣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和新設施共160余項,累計培訓8萬多人次,發放農業技術資料10萬余份,帶動40多萬農戶增產增收。責任編輯:陳熹
長江日報:旱地里長出好水稻,光谷國企以科技賦能全省鄉村振興
以下為原文報道:
長江日報4月14日訊?“到播種時節了,我們這里急需一批‘晶兩優534’再生稻水稻良種。”3月下旬,在武漢高農集團支持江夏區舒安街農業產業發展協調會上,舒安街道向高農集團提出訴求。高農集團當即按照政府采購的相關程序,采購5000公斤“晶兩優534”再生稻水稻良種,用于舒安街2000畝稻田種植,并協調種子企業技術人員為舒安街后期水稻種植提供專業技術指導。
隨著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三農”工作的重心也實現歷史性轉移,從脫貧攻堅轉移到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來。站在新起點上,國有企業該如何助推鄉村振興?武漢高科集團旗下高農集團靶向施策、精準發力,用科技為鄉村振興波瀾壯闊的畫卷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田間講農技 服務送到家
“栽種的時候要注意是雙行單株,株距要保持在30厘米左右,要確保茶苗的根保持濕潤,培土的時候一定要用力,這樣才能保障成活率。”早春時節,武漢高農集團組織的“科技特派員”現場為黃岡市英山縣茶園基地的種植戶們作示范,指導茶農翻整土地、除草、拉線、打窩、放苗、培土。
“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這是高農集團上下時刻謹記的一句話。為此,高農集團建立科研院所、企業和示范基地(示范區)的梯度推廣體系,整合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高農生物園、中華科技產業園的產、學、研資源優勢,根據各示范基地需求,靶向施策、靈活機動協調組織科技人員面對面釋疑,手把手傳技,將廣大農戶培養成為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土專家”“田秀才”。
眼下,英山縣的茶園基地里,綠油油的茶苗長勢喜人。
在咸寧花卉苗木示范基地、云夢蔬菜種植示范基地等,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與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聯合組織“科技特派員”現場講解和示范,手把手向農戶傳授播種、施肥、除草、防鳥、防蟲等實用技術。在黃岡麻城,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借力發揮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技術優勢,深入開展麻城黑山羊育種、養殖和疾病防治等技術培訓,幫助當地建立起黑山羊育繁養體系。
新洲基地蛋雞年存欄量達1600萬只;云夢基地常年推廣蔬菜種植面積13萬余畝,復種面積約29萬畝,總產值約16.5億元;英山基地推廣茶葉種植面積達26.4萬畝,每年茶葉種植收入約20億元;洪湖基地帶動全市河蟹養殖規模達30萬畝,平均每畝增收1200元以上……全省各地示范基地發展勢頭強勁,使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也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據高農集團負責人介紹,借助示范基地建設管理與“科技特派員”隊伍兩個抓手,僅2020年15個示范基地便推廣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和新設施共160余項,累計培訓8萬多人次,發放農業技術資料10萬余份,帶動40多萬農戶增產增收。
“旱改水”畝產逾千斤 新耕地飄來稻谷香
去年10月,東湖高新區濱湖街張家灣村,300多畝稻田猶如一塊金黃的地毯,平鋪在大地上,稻穗沉甸甸的,飄來陣陣稻谷香。
為貫徹保護18億畝耕地決策部署,東湖高新區積極開展土地整理,按照耕地占補平衡數量、質量雙到位,耕地數量總體穩定、耕地質量不下降的目標要求,開墾新耕地,通過將旱地改造為水田,建設高標準農田,形成穩定的生產能力,在有效提高土地產出效益的同時,彌補城市規劃建設發展過程中耕地占補平衡水田指標不足問題。
在東湖高新區統一部署下,高農集團承擔了濱湖街張家灣村桃樹灣、青鳳咀部分耕地“旱改水”提質改造任務。“這是中國光谷‘拼’出的最大一片稻田,將零散分布在全區各處的耕地指標集中利用起來‘集腋成裘’,既為城市發展建設騰出空間,又使耕地規模成片,數量和質量雙到位。”高農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介紹,由于人口老齡化及青壯年勞動力外流等原因,這片水稻田曾是一塊塊幾近荒蕪的旱地。高農集團通過規整田塊、修護水利設施、改良土壤、完善田間道路、生產道路及下田坡道及修建其他配套工程,有效提升了該片耕地的土壤肥力、灌溉保證率與田間通達度,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得到顯著提高。據統計,從2018年底至今,改造提升完成“旱改水”面積332畝,新增水田面積272畝;2020年種植的常規稻(黃華占)畝產達到平均1400斤,是該品種中上產量水平,預計未來農作物產量將直接產生128.66萬元/年的經濟效益。
未來,這片稻田面積將進一步擴大,預計達到1000多畝,并發展文化旅游、農事體驗等項目,為都市人提供“田園生活”,也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等工作添一把力,切實提升當地百姓幸福指數,通過“旱改水”工作給鄉村振興帶來更大實效。
除了上述“旱改水”項目,高農集團還肩負了龍泉還建社區、玉屏大道、濱湖還建房等一批改善民生項目的建設,其中,龍泉還建社區(二期)既滿足了龍泉街及周邊原住民的還建需求,也解決了牛山湖破垸分洪后當地群眾的安置問題。以前,當地老百姓住的是土屋瓦房,沒有天然氣,如今搬進現代化還建社區,燃氣、通訊、光纖等全部入戶,商業綜合體、文化活動站、運動場配套齊全,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改善,在家門口就可以休閑購物、健身娛樂和享受高品質的文化生活。
創建武漢國家農創中心 以科技創新助力鄉村振興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這些任務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科技是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著力點。2020年6月,以生物種業、動物生物制品、生物飼料添加劑為主導產業的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簡稱武漢國家農創中心)獲批創建,高農集團負責其核心功能區、創業孵化區、產業融合區的建設運營。
禾大科技是武漢國家農創中心內一家以數字農業技術著稱的企業,其打造的“測土配方施肥示范村活動”打破了千篇一律的傳統種田施肥方式,通過“一地一測、一地一肥”模式,按照測土數據合理施肥,再根據農作物需肥規律,針對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科學配比,精準施肥,受到廣大農戶歡迎。
“小二測土車”是禾大科技數字農業技術的代表性產品,可以給土壤“做CT”,憑借車身上的伽馬能譜儀、高精度定位系統、計算機等,在田塊中走一圈,就能分析出土壤中的營養元素、質地、屬性。伴隨數字科技在鄉村地區的廣泛應用,數字化在改變農村百姓生活點點滴滴的同時,也在推動著鄉村發展和治理模式的轉型升級。鄉村治理越來越便捷,農業生產也將更輕松。土壤適合種什么,需要哪些肥料?看看小二測土車、數字配肥服務站等高科技設備測算的數據就知道。過去5年,禾大科技的數字技術和產品已服務全國超2000萬畝耕地,涵蓋全國20余個省市地區。
化肥用得多,土地污染怎么辦?畜禽養殖,排放物如何處理?武漢合緣生物公司經過多年探索,找到了微生物技術的解決方案。據了解,該公司研制的酵素菌肥料通過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活動,將現有的元素收集起來,供植物吸收,既滿足了植物的需求,同時能最大限度保護土壤。
此外,合緣生物公司還研發出國內領先的堆肥發酵劑,解決了中小型養殖場的排放物處理問題,微生物腐熟劑可大大加快秸稈腐熟速度,促進秸稈還田。針對淡水養殖過程中大量施肥、打藥致使水質惡化、魚病頻現的問題,合緣生物公司開發生產不同類型的微生物菌劑產品,深受養殖戶歡迎。
在武漢國家農創中心,像禾大科技、合緣生物這樣深耕現代農業、助推鄉村振興的農業高水平創新企業還有很多。武漢國家農創中心通過搭建展示、推廣和轉化等多功能平臺,為眾多企業更加順暢開展技術研發、協同攻關、產業化推廣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也為鄉村帶來了清潔的空氣、優質的水源、干凈的土壤,筑牢了鄉村振興的生態本底和綠色根基。(長江日報記者陳衛東 通訊員李偉 欒雨昕 王昭華)
【編輯:冀杰】
長江云:田間講農技 服務送到家 光谷國企以科技賦能全省鄉村振興
以下為原文報道:
“到播種時節了,我們這里急需一批‘晶兩優534’再生稻水稻良種。”3月下旬,在武漢高農集團支持武漢市江夏區舒安街農業產業發展協調會上,舒安街道向高農集團提出訴求。高農集團當即按照政府采購的相關程序,采購10000斤“晶兩優534”再生稻水稻良種,用于舒安街2000畝水稻田種植,并協調種子企業技術人員為舒安街后期水稻種植提供專業技術指導。
隨著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三農”工作的重心也從脫貧攻堅轉移到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來。站在新起點上,武漢高農集團靶向施策、精準發力,用科技助力鄉村振興。
眼下,英山縣的茶園基地里,綠油油的茶苗長勢喜人。
“栽種的時候要注意是雙行單株,株距要保持在30公分左右,要確保茶苗的根保持濕潤,培土的時候一定要用力,這樣才能保障成活率。”早春時節,高農集團組織的“科技特派員”現場為黃岡市英山縣茶園基地的種植戶們作示范,指導茶農翻整土地、除草、拉線、打窩、放苗、培土。
“做給農民看,領著農民干,帶著農民賺”。這是高農集團上下時刻謹記的一句話。為此,高農集團建立科研院所、企業和示范基地(示范區)的梯度推廣體系,整合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高農生物園、中華科技產業園的產學研資源優勢,根據各示范基地需求,靶向施策、靈活機動協調組織科技人員面對面釋疑,手把手傳技,將廣大農戶培養成為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土專家”“田秀才”。
在咸寧花卉苗木示范基地、云夢蔬菜種植示范基地等,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與華中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聯合組織“科技特派員”現場講解和示范,手把手向農戶傳授播種、施肥、除草、防鳥、防蟲等實用技術。在黃岡麻城,武漢國家農業科技園借力發揮湖北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技術優勢,深入開展麻城黑山羊育種、養殖和疾病防治等技術培訓,幫助當地建立起黑山羊育繁養體系。
新洲基地蛋雞年存欄量達1600萬只;云夢基地常年推廣蔬菜種植面積13萬余畝,復種面積約29萬畝,總產值約16.5億元;英山基地推廣茶葉種植面積達26.4萬畝,每年茶葉種植收入約20億元;洪湖基地帶動全市河蟹養殖規模達30萬畝,平均每畝增收1200元以上......全省各地示范基地發展勢頭強勁,使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也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
據高農集團負責人介紹,借助示范基地建設管理與“科技特派員”隊伍兩個抓手,僅2020年15個示范基地便推廣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和新設施共160余項,累計培訓8萬多人次,發放農業技術資料10萬余份,帶動40多萬農戶增產增收。
(湖北廣電融媒體記者 夏曉青?通訊員 李偉 欒雨昕 王昭華 責任編輯 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