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種業、動物生物制品、生物飼料添加劑,聚集三大主導產業;
孵化、培育、引進涉農企業近900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5家、高新技術企業154家、瞪羚企業48家;
助力科前生物等15家企業成功上市,2022年,武漢農創中心全產業鏈產值640億元,同比增長18.51%。
11個農業院士團隊,外地院士工作站8個,云集各類專業技術人才近10萬人;
建成作物遺傳改良、農業微生物等16個國家、部級重點實驗室,1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中心;
研究出世界第一條克隆魚、世界第一支試管藕、世界第一個雙低油菜品種、世界第一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
……
在2023武漢種業博覽會上披露的這些亮眼數據表明,經過三年的全力建設,有“華中農業硅谷”之稱的武漢農創中心,正蓄勢騰飛。
首批16家企業入駐中國種都大廈
武漢后發先至
華中農業硅谷雛形初顯
武漢農創中心,全稱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需要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20年6月2日,武漢農創中心獲批建設。這是有效服務國家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具體實踐,也是建設武漢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舉措。
武漢農創中心,是繼南京、太谷、成都、廣州之后,全國第五個、華中唯一一個國家農創中心。成立三年來,在農業農村部以及省農業農村廳的悉心指導下,在武漢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武漢市齊力推進農創中心各項工作,探索以科技創新加快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振興的“武漢實踐”。
四大國家農創中心參觀富邦公司
6月2日,2023武漢種博會盛大開幕,恰逢武漢農創中心獲批三周年,來自南京、太谷、成都、廣州4家農創中心的相關負責人齊聚光谷,考察調研武漢農創中心核心功能區高農生物園,并參觀園區重點企業。
各農創中心先后前往武漢新華揚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種子生命科學技術中心、中國種都大廈、湖北富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漢科前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等參觀交流,了解重點企業創新成果和主要產品。
在富邦股份,一款由公司自主研發的新型灌溉機器人引起大家的注意。產品由智能球閥設備和精準灌溉控制系統組成,適用于大田、果園、園林等多種灌溉場景。該產品通過物聯網傳感器采集現場水、土壤、作物等數據,結合國家氣象、衛星遙感和作物需水模型,實現精準化、自動化遠程分區灌溉控制,幫助農戶提升灌溉的效率和效果。
由富邦股份孵化的數字農業公司禾大科技總經理兼首席技術官劉世生介紹,這款產品主要運用在新疆棉花產區,那里種植面積很大,動輒上千畝。一個灌溉機器人就能夠實現7—10畝地的灌溉管理,工作人員只需要動動手指,就可以在手機上操控開關,既節省勞動成本,也讓灌溉更精準,更有效率。
武漢農創中心空間布局
自獲批以來,武漢農創中心嚴格按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穩步推進,“一核兩翼”三大園區集聚科創要素成效明顯;“一芯兩園”漢南種業小鎮加速推進,武湖淡水漁業科技園一期完工。依托武漢科創資源富集優勢,立足農業資源稟賦,發展生物種業、動物生物制品、生物飼料添加劑等三大主導產業,全力打造全國領先、全球知名的“武漢·中國種都”。
“武漢后發先至,令人眼前一亮。”南京國家農創中心黨工委委員、南京農創園科創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張鵬表示,作為兄弟園區,將利用此次參加武漢種博會的契機,加強與武漢農創中心的交流互通,對于有全國布局需求的企業,也歡迎相互導流、推薦,攜手為企業提供更精準的服務與引導。
武漢農創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武漢農創中心將持續緊扣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發展目標,全力推動建成農業科技創新支持鄉村產業振興的“武漢樣板”。
6月5日,武漢種博會圓滿落幕。
最高獎勵1000萬元
首批企業入駐中國種都大廈
6月2日,在武漢種博會開幕式上,《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發展若干政策實施細則》發布,首批16家企業簽約入駐中國種都大廈。
武漢農創中心目標打造全國領先、全球知名的“武漢·中國種都”和華中農業硅谷——以“一核兩翼一芯兩園多基地”為空間布局,“一核兩翼”主要集中在光谷高農生物園、南湖農業園和中華科技園。產業上以發展生物種業、動物生物制品、生物飼料添加劑為主導,同步開發數字農業、農業環境微生物、農產品精深加工等農業新興業態。
武漢——有“種”的城市
2022年11月,武漢市專門出臺支持武漢國家農創中心發展的專項政策,近期,東湖高新區出臺了政策實施細則,并在種博會上發布。細則提出,2022年到2025年,武漢市、區兩級將連續3年每年撥付5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一核兩翼”相關產業主體研發、應用以及推廣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包括鼓勵靶向招商、支持引進高端人才團隊等方面,其中總部型、龍頭型企業落戶最高獎勵1000萬元,功能性機構、新型研發機落戶最高獎勵300萬元。同時,大力支持中國種都建設,專項支持在農創中心建設中國種都現代種業物流中心,打通總部、研發、加工、儲藏、交易、物流環節,構建種業全產業鏈條。
現場,16家企業簽訂協議入駐中國種都大廈,包括院士領銜創辦的湖北雙水雙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現代高科技種業上市公司——湖北荃銀高科種業有限公司,湖北首家種豬基因資源聯合育種科研機構——湖北今楚聯合育種科技有限公司等。
“我們公司的稻種覆蓋南方16個省份,總部預計在今年內完成搬遷。中國種都大廈聚齊種業上下游產業,集群式發展,將助推企業研發、推廣更多新品種。”湖北荃銀高科種業公司總經理吳中華表示,作為先正達集團的子公司,湖北荃銀將把總部遷到中國種都大廈,一是因為武漢市各項惠企政策吸引力大,二是因為這里是人才高地、種業高地。
中國種都大廈總建筑面積超過3.4萬平方米,內部功能完備,周邊配套齊全,可提供總部辦公、研發檢測、生產加工、倉儲物流一體化服務。入駐企業可在享受高新區普惠政策的基礎上,優先享受種業高質量發展、武漢國家農創中心發展、高新區生命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多重政策疊加支持。
“10條”新政助力種業小鎮
原創研發最高獎1億元
6月3日,在武漢種博會漢南現代種業小鎮分會場活動上,武漢經開區發布了扶持種業發展“10條”新政。其中,支持鼓勵種業企業、種子研發機構原創研發,按科研項目年度實際投資額的40%進行獎補,最高1億元。同時,獎勵通過國家、省審定的農作物品種和植物新品種。農作物品種每個獎勵15萬元,植物新品種每個獎勵3萬元。
食用菌新品種展示
“10條”新政還包括鼓勵種業企業落戶、支持引進高端人才、支持種業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培育企業創新主體、支持創新平臺建設、支持高資質企業持證經營、支持成果產業化發展、強化金融服務和用地保障等,條條含金量十足。
如對總部型企業、龍頭型企業及專精特新企業落戶,最高獎勵4000萬元;租用辦公用房,每年最高補貼200萬元、連續補助3年,自建自用辦公用房,最高一次性補貼1000萬元。
現代種業產業領軍人才最高獎200萬元,高端技術人才最高獎150萬元。種業基礎設施最高獎補1000萬元。成果首次獲得國家、省認定的種業企業或研發機構,一次性獎勵30萬元,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最高一次性獎60萬元。
支持創新平臺建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獎30萬元;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眾創空間獎200萬元。對持有種子經營許可證、營業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種業企業,一次性獎勵50萬元。企業發展加工、倉儲、物流等,最高獎500萬元。為企業貸款貼息,最高200萬元。
漢南現代種業小鎮位于武漢經開區湘口街,作為武漢國家農創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發展成種業“芯片區”,入駐了武大天源、亞非、楚為、科珈、文鼎、漢研、利眾、碧水、天華等8家種子企業,培育出高產優質新品種200多個,種子年銷售5億元。預計到2025年,種業小鎮將聚集種子企業30家,帶動產值30億元。
國家隊專家聚集種博會
52個優良品種獲專家推薦
6月5日,為期4天的武漢種博會落幕。本屆種博會期間,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浙江大學、華中農業大學等40多家高校科研單位的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140名專家團隊聚集武漢,共謀科技支撐地方種業和產業發展。專家單位共選送了近300個蔬菜品種參加本次種博會展示示范,13位國內知名育種專家被聘請為武漢種博會品種評選專家。
經過專家現場盲評,52個蔬菜優良品種脫穎而出,獲評本屆種博會專家推薦品種。武漢市農科院副院長林處發研究員介紹,高校和科研單位選送的辣椒、茄子、番茄、黃瓜、瓠瓜、甜瓜等20個蔬菜優良品種獲得殊榮,占入選品種的38.5%。
西甜瓜新品種展示
52個專家推薦品種包括辣椒10個、番茄9個、茄子7個、西瓜8個、甜瓜7個、苦瓜3個、絲瓜2個、冬瓜1個、瓠瓜1個、南瓜2個、黃瓜2個。
我國農業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優質、多抗、適應性強為育種目標,通過分子、細胞工程、結合傳統育種手段開展種業科技創新,實現了蔬菜品種的升級換代。中國農科院培育的甘藍、天津農科院蔬菜所培育的黃瓜、武漢市農科院培育的紫長茄等眾多品種成為本地的主栽品種。
方智遠院士團隊選育的甘藍品種“思特丹”在湖北露地越冬產區經過多年示范應用,因口感好、葉球緊實、可在田間長時間存放而不裂球,極大地降低了農戶的種植風險,打破國外同類品種的壟斷,已成為長江流域越冬甘藍主栽品種。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加快科技創新、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戰略要求,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共同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成為國家農業產業科技戰略力量。體系聚焦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要求,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按照全產業鏈配置科技力量,建立新型農業科研組織模式,及時發現和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促進農業產業現代化。“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是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之一。
“十四五”以來,武漢市農科院大宗蔬菜團隊根據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定位,針對武漢及湖北地區蔬菜產業發展需求,引進國內專家的集約化育苗、設施無土栽培、新型農業裝備、利用食蟲植物防治設施內害蟲、老舊大棚進行優化改良等技術成果,在本次武漢種博會上成為關注的亮點。
蔬菜新品種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