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如何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搭建優質“政產學研用金”要素集聚平臺載體,推動科技與區域經濟融合,為入園企業家、科學家、金融家創造“融合”機會,使企業家找到有用的成果,科學家找到可轉化的企業,金融家找到能投資的熱點。在這里,產業發展按下快進鍵,創新驅動正在為高質量發展賦能提速。
這樣一個地方到底是怎樣的“高大上”?請隨記者一探究竟。
種業自立自強,種子方舟守住“中國芯”
如何讓一粒種子擁有一張屬于自己的“身份證”?種子新品種又是如何鑒定的?
“我們團隊自主研發出新型分子鑒定技術——植物MNP(多核苷酸多態性)標記法,突破技術瓶頸,將標記檢測的準確率提高到99.98%以上,可快速準確地鑒定種子的知識產權歸屬,為解決種子資源確權難題提供有力技術支撐。”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植物新品種測試實驗室主任、江漢大學系統生物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彭海教授告訴記者。
依托MNP技術和種子檢驗資質,彭海教授團隊在武漢國家農創中心進行重點布局,面向國家重大需求,著力開發和應用品種知識產權、長江魚類、食品摻偽等DNA指紋鑒定技術,構建國家授權品種標準DNA指紋數據庫和區塊鏈系統。
“這個試劑是我們的核心技術之一,聚集32項專利成果精華,可以同時檢測水稻樣品中的1033個標記,相比傳統方法,效率提升了千倍以上。”通過MNP標記法給一顆水稻種子發放品種“身份證”,僅需在發芽后,切下幼葉部分組織,提取純化DNA,將檢測MNP標記的試劑注入到含有水稻品種DNA的試管中,把MNP標記的檢測結果組合在一起,就成功構建了這個品種的DNA“身份證”。從遞交水稻種子給實驗室研究人員,到獲得DNA“身份證”,最快當天就能出結果。
培育成一個全新的品種往往需要8-10年的時間,若通過MNP標記法,在研發早期檢測確定研發方向是否正確,可以節約大量研發時間和成本。“如果和已有品種相似度低,研發就繼續進行,如果和已有品種相似度高,那么就及時改變研究方向,避免后期過多投入。”彭海教授拿起一張和顯微鏡載玻片一樣大小的芯片介紹道,這樣一張芯片及其配套試劑,可以一次檢測200個品種,每個品種檢測1000多個基因點位,整套體系操作下來,從試劑、儀器、芯片到核心技術專利,都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
武漢國家農創中心研制出紅蓮型水稻、華油系列油菜、鄂蓮系列蓮藕、全球首張水稻全基因組育種芯片等83項高轉化性育種成果。
在取得種業創新碩果的同時,武漢國家農創中心對農作物種質資源的保護也未有須臾放松。坐落于武漢國家農創中心的湖北省農作物種質自然科技資源庫總面積810平方米,共存有1.65萬余份種子。“一粒種子想登上‘種子方舟’,要經過層層篩選和處理。”湖北省農作物種質資源庫負責單位湖北省種子集團副總經理王世才告訴記者,近5年,利用種質資源庫中的資源,湖北省種子集團育成審定的新品種達60個,累計向科研單位及種子企業共享交流200余份優異種質,有效促進了種業產學研用合作。
從“看天吃飯”到“數字種田”,智慧農業讓農民得到更多實惠
去年7月,武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武漢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工作方案》,明確推進農業與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融合。同期,在新疆博樂市貝林哈日莫墩鄉烏日木則格得村,由博樂市農業農村局、武漢國家農創中心入駐企業武漢禾大科技有限公司、高農集團控股公司新疆金宏祥高科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2000畝棉花制種示范基地,空無一人,卻可見涓涓水流匯入棉田。棉田內放置的高低不等的電子樁,是氣象環境監測站、土壤墑情監測儀、作物長勢監測儀等物聯網設備。博樂市興博豐農種植專業合作社社員坐在自家小院里,通過禾大科技研發的“田小二”APP就能查看田里滴灌帶滴水情況,輕觸屏幕,農田里剛剛還在滴水的閥門就關閉了。棉田內的各類物聯網設備可將農業數據實時收集,土壤信息、氣象數據、棉花長勢情況、棉花旱澇、株高、病蟲害等數據,都可以在“田小二”APP上進行實時查看,并進行遠程操作。
智慧農業的目標要落在讓農民得實惠上。新疆金宏祥高科農業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通過利用融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技術的數字農業平臺后,2000畝制種田每年可新增優質商品種子200噸,同時,通過估算項目還將實現獲得年銷售收入720萬元的經濟效益和種子質量大幅度提高(純度95%以上,發芽率80%以上,凈度99%以上,水分12%以下)的社會效益。
人才有價,暢通金融服務企業的“最后一公里”
“武漢佳禾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從事種子研發生產的高新技術企業,苦于資金不足,沒有擴大產能。”面對佳禾生物因沒有足夠的固定資產抵押而難以融資擴大發展的困境,武漢國家農創中心迅速組織專人,協調引薦中國建設銀行武漢光谷自貿區分行工作人員上門對接。建設銀行推出的創新信貸產品“人才貸”解了佳禾生物擴大發展的燃眉之急。佳禾生物研發團隊一位教授帶領團隊完成了優質雜交中粳“甬優4949”高產高效保優栽培技術創新研究,提高了種糧農民的效益,并且這位教授于2018年入選了“3551光谷人才計劃”,是政府認定的高科技人才,符合建設銀行“人才貸”的貸款條件。在沒有任何抵押物的情況下,提交貸款申請僅12天,200萬元就到賬了。
佳禾生物的金融案例是武漢國家農創中心與建行光谷自貿區分行服務助推農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截至去年底,建行光谷自貿區分行在武漢國家農創中心為近10家小微企業提供了信貸支持,累計授信金額逾1億元。武漢國家農創中心累計引進院士11位,2021年新增入選“3551光谷人才計劃”行業領軍人物10位。“我們積極協助架通金融與企業對接的‘最后一公里’,將智本成功轉變為資本,使人才認定從一紙證明變為企業發展的真金白銀,既推動更多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也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及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建設營造了人才有價的良好生態。”武漢高科集團總經理、高農集團董事長高尚介紹。
“這里一定會是投資的熱土,到武漢國家農創中心投資,行!”去年4月,由中信建投證券在內的幾十家金融機構組成的投資考察團到訪武漢國家農創中心,在考察參觀了中心入駐企業后盛贊道。自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復同意建設武漢國家農創中心以來,高農集團第一時間與農發行湖北省分行簽訂120億元的金融合作協議,重點在農業現代化及科技創新領域發力,支持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項目、特色農業等農業示范區建設及現代種業、智慧農業等領域關鍵技術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
據了解,今年1月12日,武漢現代農業產業科創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經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協會審核通過。該基金由武漢高科集團聯合武漢市農業引導基金共同發起成立,首期規模3億元,通過天使、風投、股權投資和并購等基金投資方式,重點對武漢農創中心內優質本土農企進行戰略投資,推動企業技術攻關、擴大產能、兼并重組、搶占市場、上市融資,最終形成1-2家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現代農業旗艦品牌。目前,該基金已對10余家行業龍頭和“隱形冠軍”開展投前調研。“基金設立的基本目標是發揮國有資本引領作用,實現政策導向與市場經營有機結合,通過市場化經營,重點投資于成長型農業產業化企業和農村發展項目,帶動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向三農。”高尚說。
小荷已露尖尖角。如今的武漢農創中心要素齊聚初具規模,必將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的構建以及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帶來全新動能。